近镜头丨“祖国和香港的未来,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”
近镜头丨“祖国和香港的未来,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” 时间:2025-04-05 19:00:28
既然孔子的价值取向已经很清楚了,孔子喜欢积极、有力、奋斗的人生,讨厌消极、颓唐、懈怠,那么,如何证明这种价值就是应该坚持的对的价值呢?因为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都是在讲不同层面里的应该,但是这个应该是要从根本上给出证明的,而恰恰在这上面可以看到孔子最简洁、朴素、强有力的伟大证明。
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中国哲学与欧洲哲学可以在哲学问题当中得以会通,更可以在统一的哲学运动当中相互推动和彼此沟通。这个意义上的中国哲学,既非中国思想传统的代名词,更非哲学在中国,而是在中国发现的哲学,在中国发现的中国哲学,是作为统一的哲学运动在中国的展开形态意义上的中国哲学。
在《历史哲学》中,黑格尔说世界文明起于东方之日出,而终于西方之日落。而这种混沌状态正是时间性-历史性。由于哲学(philosophy)这一个出自和制汉语的译名的非中国性,使得中国哲学成为一个具有着内在矛盾性的概念。不过,这种哲学不是希腊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,而是更接近现代形而上学。二 那么,如何理解这种统一的哲学运动呢?或者说如何理解叶先生所谓的哲学历史发展呢?换言之,作为统一的哲学运动的哲学历史发展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呢? 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,形成了叶先生颇具特色的哲学观。
黑格尔在矛盾的名义下保留了混沌问题,而矛盾就是混沌的另一种说法。作为哲学的一种开显形式,它是自身圆满地成为世界哲学本身的。故易理即阴阳之理或阴阳之道,也就是未有卦画,则浑然一太极(68),易理与自然之理等同:宇宙之间最普遍原理是一阴一阳,一阴一阳之谓道,而《周易》文本最基本的符号也是阴阳,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符号皆由阴阳符号构成。
与之不同的是,南宋朱熹以还原易学本来面貌为旨归,重新确立了《周易》文本的卜筮性质,他认为,《周易》因卜筮而作,故当为卜筮之书,并对这一论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。易学解释正确方法应当是从卜筮入手,解读《周易》本义,然后由本义推演其中义理。执古,古便是《易》书里面文字言语,御今,今便是今日之事。若晓得某一人说,则晓得伏羲文王之《易》,本是作如此用,元未有许多道理在,方不失《易》之本意。
《周易》成书后,主要用于筮占。(66) 圣人作《易》之初,盖是仰观俯察,见得盈乎天地之间,无非一阴一阳之理。
(66)《读易之法》,《朱子语类》,第5册,卷67,第1660页。只是画成八个卦后,便见有此象耳。或是用支干相答配处,或是因他物象。某所恨者不深晓古人卜筮之法,故今说处多是想象古人如此。
③参见林忠军:作《从帛书〈易传〉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3期。它皆仿此,此《易》之本指也。到孔子,方始说从义理去。(12)《卜筮》,《朱子语类》,第4册,卷66,第1629页。
象谓有个形似也,故圣人即其象而命之名,以爻之进退而言,则如《剥》《复》之类,以其形之肖似而言,则如《鼎》《井》之类。虽然朱子强调还原易学文本的历史,用卜筮话语解读《周易》文本,但是,他并不希望易学解释停留在卜筮上,而是通过借助卜筮视域下的象数解释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易道。
就那事上见得是非美恶曲折,便是因以发底(23)。至汉代,独尊儒术,《周易》因为孔子整理与解释,被尊为了五经之首、大道之源。
对此,他有如此解说:某之说《易》,所以与先儒、世儒之说皆不同,正在于此。此种易学研究随着唐代《周易注疏》的成书,在政治上取得了合法地位,进而深深地影响了宋代易学。(59)因此,天地间无非阴阳而已,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,一动一静,一语一默,皆是阴阳之理,至如摇扇便属阳,住扇便属阴,莫不有阴阳之理(60)。卦爻虽吉,而己德不足以胜之,则虽吉则凶。如筮得乾之初九,初阳在下,未可施用,其象为潜龙,其占曰‘勿用。关键词:朱熹/卜筮/象数/义理/易学解释 长期以来,学界有一种观点:《周易》本为卜筮之书,经过王弼、程颐等人解释,《周易》文本基本上摆脱了卜筮神秘色彩,而真正具有了哲学意义。
文王重卦作繇辞,周公作爻辞,亦只是为占筮设。一旦发出则阴阳吉凶,事事都有在里面。
故圣人立龟以与之卜,作《易》以与之筮,使之趋利避害,以成天下之事。(63)《理气上》,《朱子语类》,第1册,卷1,第2页。
又不可晓,故孔子为之作《十翼》。⑦盖上古之时,民淳俗朴,风气未开,于天下事全未知识。
他说:熟读六十四卦,则觉得《系辞》之语直为精密,是《易》之括例。当其未有卦画则浑然一太极,在人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。地便只在中央不动,不是在下。今人说得来太精了,更入粗不得。
(《要》)《易传》通过对于这些概念的解释,确立了《周易》文本的性质,即《周易》具有二重性:卜筮性(象数)和哲理性。(25)《读易之法》,《朱子语类》,第5册,卷67,第1658页。
如卜得乾卦云‘元亨利贞,本意只是说大亨利于正,若不正,便会凶。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观点,任何文本及其解释既是传统的,又是现实的,是传统与现实的融合。
盖有如是之理,便有如是之象,有如是之象,便有如是之数。陆九渊提出这两个命题,强调了六经与我互为注脚,反对韩愈、欧阳修等人的我注六经的倾向。
(15) 孔子虽然推明《周易》义理,却从未否定《周易》卜筮之本义,相反,他对于《周易》卜筮之意做了详细的疏解。舍数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。⑨《易》为卜筮而作,皆因吉凶以示训戒,故其言虽约,而所包甚广。盖潜龙则勿用,此便是道理。
(46) 不仅如此,他还考察易学史上对于《周易》文本性质的不同理解,及由此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解释易学理路。在万物言,则万物中各有太极。
(55)程颐则认为,先有理,后有象与数:有理后有象,有象而后有数,易因象以明理,由象而知数,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。(35)《卜筮》,《朱子语类》,第4册,卷66,第1630页。
《易》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有自然之象,不是安排出来。当然,他更重视德性,他的易学是从卜筮入手,进而到达数理与德性,即所谓幽赞而达乎数,明数而达乎德②,并以此区别于专事筮占的巫医和掌管筮占且明数理的史官。